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家庭在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时代,将重新到来

朱永新 校长传媒 2021-09-22


【朱永新专栏】

家庭在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时代,将重新到来

原创作者|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最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在一场读书会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做新教育实验20年的历程,以及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一些深度思考。


他认为未来,家庭,父母在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时代,将重新到来。


父母会有更多时间进行亲子陪伴,成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而是掌握教育理念,了解正确的教育途径和方向。


01

未来社会,

幸福永远比成功更重要


演讲中,朱永新详细介绍了自己对于未来学校的一些畅想。


他认为未来除了师范院校培养出的教师外,将会有更多各个领域的专家进入教育行业。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有一部分可能会承担一些基础性的教育内容,而专家们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更有可能的是,未来的教师不再局限在学校内进行教学,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平台进行教授。这个教育平台可以由政府搭建,并由政府出资购买优秀教师的优秀课程,免费提供给有需要,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


朱永新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教师也会大量出现,甚至一些基本课程的学习通过人工智能教师就可以完成,所以未来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一定会很高,只有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有水平的人,才能当好老师。


朱永新在读书会现场


未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将会是一个课程为王的时代,文凭将不再重要


企业或社会,将不会看重你是在什么学校毕业的,而是看重你到底学习、掌握了哪些课程。文凭其实是一个社会在没有办法精细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个贴标签的产物。未来我们的所有学习记录,都将被存进学分银行,你所掌握的每一项技能,每一点知识,都可以在上面清晰体现。


此外,朱永新还特别推崇“混龄”学习的模式,就是允许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或者就同一个问题,一起进行学习、研究。他觉得,混龄学习有助于不同年龄、不同思维,不同知识结构之间产生碰撞,进而可能激发出更好的学习状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朱永新说,有人在看过《未来学校》这本书后,觉得内容太过“科幻”,但书中的所有构想,都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样本。


其实目前技术领域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已经可以基本支撑起他对未来教育的想象。想要让这样的教育落地,需要的是让这种理念变成一种全社会的共识。


对于父母来说,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和恐慌的情绪。要知道,幸福永远比成功更重要


父母不应该把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作为他的人生目标,相比这些,让孩子在教育中认清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积极的成长,才更为重要。


其次,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有研究发现,儿童期就养成阅读习惯,并且多读书,对他们学生时代的表现,以及之后的经济收入等方面,均有正向影响。



02

对谈环节

对谈嘉宾 刘晋锋前媒体人、木果书架联合创始人,以下简称Q。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以下简称A


  •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Q首先,问您一个基本的问题,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A100年前杜威写过一本关于未来学校教育的书,叫《明日之学校》。我想,100年前,杜威在写那本书时,肯定想象不到,如今我们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状态。


我们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遥看未来,也还是有许多我们无法想象到的问题,但我觉得没有关系,因为100年前的人们不知道今天的社会发展成什么样,但是他们也走过来了。


不过,100年前杜威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目前还仍然存在。甚至2000年前,孔子所提出的问题,今天我们也没有解决。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提出要因材施教,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解决。但是目前有了互联网,在新的教育技术,教育形式下,这一点应该会比孔子时代更有可能实现。


未来肯定有很多变数,但从孔子,到今天,到未来,到永远,“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种追求是不变的,我相信这就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让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享受和别人探讨、研究问题,创造产品的过程


在教育中帮助一个人不断进步,不断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去更好地成长。



  • 数字时代的家庭教育

Q这一代孩子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必须去适应传统教育体系。作为家长,我们在家庭中,可以做些什么去支持协助数字原住民?


A其实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内,教育是在家庭发生的,也就是说家庭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主体。所以我在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叫“王者归来”。什么叫“王者归来”呢?就是家庭,父母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时代,将重新到来


作为父母亲,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教育孩子的权利让路给学校的呢?是从现代学校制度诞生以后。


现代学校制度也仅仅存在了几百年的时间,所以在漫长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家庭教育其实一直是教育的主线。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强调家风,家训,家教,因为孩子的生长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人的大脑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是在0-7岁。这段时间是大脑的突触形成最密集的时间。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是很有智慧的。一个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其实他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在对家庭教育的成果进行加工。所以作为父母亲,一定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


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生,给了女性进入社会工作的时间和机会,但是未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会不会有一些女性选择再度回归家庭,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甚至于是和孩子一起学习。


我提出的混同学习的概念,就是这个意思,未来,很可能会有更多的父母选择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Q您说“未来家庭在孩子的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学习选择将变得非常有弹性”,自由很美好,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未来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年,家长尤其是母亲出去工作的机会就会变小?


A我觉得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形态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首先,学习不再只是简单的学校教育了。我们过去的教育和职业之间是相互衔接的,教育是为职业生活做准备。


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人们其实已经很难通过教育直接实现职业化。有统计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一个人的一生平均要换10到16次工作,所以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专业都很难为一个人的工作做好一生的准备


其次,未来的工作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不仅可以在家学习,也可以在家工作。其实现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的机构允许员工可以在家工作。我知道目前有很多出版社的编辑,也是在家工作,可能一个星期或半个月来公司碰面一次。


所以这也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更多的亲子陪伴,亲子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不是说父母不工作,而是可以在家里完成工作。时间和内容上更具弹性。


另外,我觉得未来可能还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养育方式,我称之为家庭教育合作社,就是几个家庭组合在一起,共同照看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Q我希望孩子认识到世界是复杂的、丰富的。但我发现在一些创新型的教育机构很多是基于价值观的认同、甚至阶层的相似而相聚,会不会让孩子从小就损失对多样性的认知?


A我觉得这倒不会。因为一个孩子不会只在一个学习中心学习,他们会在很多不同的学习中心中学习,这样恰恰就打破了传统学校的单一性。


因为传统学校是一个闭合空间,所有的一切都在里面发生,而且环境许多年也不会发生变化。


未来的学习中心中,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构建,去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场景。从区域上来说,可以在全世界、全国的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从类型上来说,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甚至不同的同学,组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心恰恰是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可能性。


Q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家长自己需要进行怎样的迭代,才能提高我们在教育选择上的判断力?


A我觉得两个方面。第一家长不能“随大流”。其实很多我们看到的“好评”,作用仅限于参考。


这就像我们出去吃饭,到书店选书一样,你可以在网上看到其他人给他打多少分,有什么样的评价,但这只能作为你做出判断的一个参照系,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去依赖它。


第二就是家长本身需要加强学习,加强阅读。比如你想更好的了解孩子,知道更多教育理念,那可以去看看蒙台梭利,让·皮亚杰这些人的著作。


其实想要了解一个领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读一些这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了解一些著名专家的观点,就能帮助你形成一个基本的教育观。


其实我觉得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而是掌握教育理念,了解正确的教育途径和方向。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叫“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 技术怎样改变教育?

Q您的新教育实验从2002年持续到现在,我发现您在2002年就提出了建设数码社区。17年过去了,数字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有哪些变或者不变是没有想到的?


A我的新教育确实从2002年开始就高度关注现代技术,关注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


因为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即便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至少也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互联网公民,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技术素养和能力,未来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比较核心的能力之一。


整个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上,我觉得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具性影响。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介入教育,比如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PPT,进行电子化教育等。


第二阶段,是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慕课,翻转课堂,就是一种教育模式,都是利用技术来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发生结构性变化通过技术对教育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变革传统的学校形式。


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还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得比较好,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在讲课时都会用PPT了,都懂得运用视频教学了。


但是第二个阶段还没有完全推进,还是只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使用。第三方面,我觉得目前进展还很慢,技术的作用还很有限,我们也非常期待有一天技术可以对教育机构产生真正的变革。



03

家长提问


以下Q为众家长,A为朱永新老师

Q我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选择送孩子到国际学校,或者越来越早的让孩子去国外接受教育,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希望您可以给家长,特别是想让孩子很早就去国外接受教育的家长一些建议。

A总体上来说,我不赞成过早出国留学。


第一,我们文化的根在这里。无论是你的容貌,文化传统,还是其他的一切,都决定了你最终发展很大可能还是要回到这片土地上。所以如果孩子在这片土地上根基还没有夯实,就漂到外面去,以后再回来肯定会有一定程度不适应。


第二,人需要社会资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你认识的同学,你生活的这些环境,这些人今后都会成为你的人脉,都是你的社会资源。相对来说,这些资源对你今后人生的帮助,要国外那些同学更为紧密。


所以我一般主张还是不要过早把孩子送出国,最好是读完大学以后出去更合适。


但是,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有一些孩子,特别的向往国际化的环境,外语也特别好,思想也特别的解放,对国内的教育方式不适应,这时你选择把他送出去,我觉得也未尝不可。


另外,现在在国内,其实也有很多国际化的大学,比如苏州有一个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的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基本就是全英文教学,课程也是和国外的体系完全接轨。也为大家提供了多一条选择。


从亲子关系构建的角度来说,因为孩子过早到国外上学,和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就会出现中断,也容易出现很多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孩子,还会出现不适应在国外生活的情况。


所以,如果孩子能够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的话,总体来说,我还是不太赞成过早送孩子出国留学。



Q我想问,您给孩子推荐的书目我们从哪里可以找到?第二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王者归来”,希望家长更多回归家庭,但您也说到,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父母想成为孩子的家庭教师,需要去学习哪些东西?


A第一个问题,书目我们已经正式发布了,在网上都可以搜到,叫“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共推荐了400本书。同时针对每个阶段的书目,我们还做了导赏手册。就是针对其中每一本书的内容,特点,精彩片段进行分析,以及围绕着这本书,还可以再做哪些延伸阅读,都做了推荐。


目前我们也正在做第二个大书目,叫“中国中小学学科阅读书”,针对数学、物理、化学每个学科的学习,我们都会推荐一本相应的书。


第二个问题其实也和书目有关。父母应该怎么成长?其实我们也做了一个有关父母的书目。叫“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作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的一些基本特点。这套书目涵盖了养育、心理、陪伴等各个方便的问题,有工具书也有小说,主要是想帮助父母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


每个年龄段都包含100本书,包括30本基础阅读书,和70本推荐阅读书,针对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父母可以选择不同的书去看。


另外,我也主编过一套书,叫《这样爱你刚刚好》,从0岁到21岁的孩子,每年一本,帮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 新教育与技术怎样结合,未来学习中心如何打造?

Q您的新教育是否是精英路线?如何回应教育在北上广深,以及河南、新疆、西部等不同地方的巨大差异?怎么让您的新教育能够帮助这些地区更广泛的人群?

A新教育事业不是精英路线,我们恰恰非常注重推进教育公平。


所以目前我们的项目,更多参与的学校其实是在农村。我们在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我们的实验学校。


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基金会,专门会帮助西部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新教育图书馆,培养一些种子教师,所以我们对西部、对农村、对薄弱学校,是特别的关注,特别关爱的。


而且对于参加新教育的学校,我们第一是零收费,第二零起点,任何学校,只要你能按照我们的五大理念,十大行动,按照我们主要的课程框架,提出做新教育实验的方案,选择某几个行动开始做,我们就会提供帮助支持。所以新教育是一种推进教育公平的理念。


Q:目前很多大公司,包括腾讯在内,都希望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助力教育的发展,在朱老师设计的未来学校的蓝图里,您最希望他们利用技术,为教育做哪些事情?

A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我跟很多教育互联网公司探讨过。


我觉得第一点和资源相关,在我的书里,设计了一个“国家教育资源平台”,这个大平台,以后可以由国家主导进行开发,也可以是由某个大公司开发后,由国家收购。


在平台上可以找到各个机构研发出来的最好的教育资源,当然资源在平台上是免费的,可以先由机构开发,国家出资买断,然后放到平台上免费提供给大家,或者国家支付机构的研发成本和研发费用,鼓励不断进行创新,迭代。


所以,做一个资源的提供方,永远不会被淘汰,只要你能想出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的方式


而且未来不只是针对孩子的课程,针对成人,主妇,老年人等等各种各样的课程都会出现。而且未来只需要这一个平台就可以了,不用像现在一样,在手机里装10几个APP来回切换,未来在这上面,就能找到所有想要的知识。


第二,我觉得是评价体系。目前中国的评价体系发展还比较落后,这个领域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得到客观的鉴定和评价,然后转换成学分,可以存到学分银行。


所以我觉得从互联网公司来说,一个是资源,一个是评价,这可能是未来比较好的辅助学习的生长点。

Q现在有一些中学开始尝试一定的变革,将大学的选课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了实验性的下放。您认为这种中学生发挥更强主动性学习的模式,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A其实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有的中学进行这样变革,比如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代表的走班选课制度。


对于其他学校来讲,可能不是想学就可以学会的,因为这对师资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十一学校的老师中,光是博士就有几百个,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想在校内进行走班制不太现实。


但另一方面,我设计的这种学习中心恰恰相反,它不是走班制,而是走校制,既然师资力量有限,不方便流动,我们不妨就让孩子流动起来,也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形态,在学校内部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未来学习的方向。


去年我和美国的以为校长进行过一次对话,他的学校已经全面的实施了项目式学习,学生只有3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上课,剩余70%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由不同的对同一课题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提交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在任何一个学校,未来都是有可能实现。


Q: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参与打造您形容的这样的学习中心呢?


A《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多老师和我反应,说朱老师您说得很好,但目前的应试教育不改,很难进行教育变革。


我说,其实我们都是在戴着镣铐舞蹈,但同样的带着镣铐,你也可以跳得很精彩。


对于校长来说,关起校门,你完全可以在学校的空间内,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变革。正是基于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才能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校。


所以虽然目前外部环境变革的压力很大,但我们仍然有可以操作的空间。对于现在的老师们来说,我觉得首先是教育理念,就是你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观念的认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之后,你看待学生,处理教育问题的境界、方法、路径都会变得不一样。


当然就一个教师本身来说,想做出更多的变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更多可以在研发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上,在自己教育所能够把控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

(本文选自“腾云-ID:tenyun700”、“博雅小学堂”,版权归原创作者朱永新老师所有)

延伸阅读:

朱永新:好的教育,就这9大定律!

朱永新:当老师,首先要让学生瞧得起!

朱永新:爱与智慧同行 应对两大挑战

朱永新: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

朱永新: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

朱永新: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朱永新:教育改革的智慧在民间

茅卫东:警惕以建设之名自我麻醉——与朱永新老师唱个反调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